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收了十位徒弟,其中一位名叫目连。于是目连联合众高僧,举办大型的祭拜仪式,来超度亡魂。三月三鬼节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,是汉族人们的“鬼节”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,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“鬼节”。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,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,授予其盂兰盆经。按照指示,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,使其受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品。
鬼节的来历
鬼节的神话传说中国农历七月十五日,道教叫中元节,佛教称盂兰节,又叫鬼节。传说自农历七月初一起,地府中的孤魂野鬼就开始被释放出来。他们可以在人间游荡一段时间,接受人们的祭祀,直至七月三十,鬼门关闭,鬼节的节期也就此结束。
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收了十位徒弟,其中一位名叫目连。目连在得道之前父母双亡,他很思念死去的母亲,于是用天眼查看母亲在地府的生活状况。原来她竟变为饿鬼,境况可怜。目连很难过,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。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,就立即变为火焰。目连把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。佛祖教训他说,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罪孽,这罪孽不是他一人可以化解的,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。于是目连联合众高僧,举办大型的祭拜仪式,来超度亡魂。
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。每逢农历七月中旬,人们都会宰鸡杀鸭,焚香烧衣,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,化解其怨气,不至于祸害人间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鬼节。
鬼节流传到今天,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意义了。现代人过鬼节是为寄托对祖先的怀念,是对传统美德孝心的发扬,而不再是屈于从于对鬼的恐惧。
鬼节的习俗祭鬼。七月十五那天,家家户户很早就起了床,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,用来包糯火粑粑。粑粑包好后,放在锅里蒸熟,然后放在堂屋中盼大方桌上,祭祀亲人。桐油叶包裹的粑粑,柔软细嫩,飘散着一股淡淡的桐油叶清香。祭完祖宗后,才让大人或小孩吃。此时,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往事之中。
布田。鬼节那天晚上,家家户户还要在门口焚香,把香插在地上,越多越好,象征着五谷丰登,称作“布田”。
放水灯。所谓水灯,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,很多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,叫做“水旱灯”。据说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。灯熄了,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使命。
施歌儿。鬼节那天店铺也都关门,把街道让给鬼。街道的正中,每过百步就设一张香案,香案上摆着新鲜瓜果和一种“鬼包子”,桌后有道士唱着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,这种仪式称“施歌儿”。
水里张灯。上元节是指元宵节,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。中元由上元而来。人们觉得,中元节是鬼节,也应该明灯,为鬼庆祝节日。不过,人鬼不同,所以,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。人为阳,鬼为阴;陆为阳,水为阴。水下神秘昏暗,让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,鬼魂就在那里游荡。
所以,上元张灯是在陆地,中元张灯是在水里。
三月三鬼节的来历
每年农历三月初三,是汉族人们的“鬼节”。传说在很久之前,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,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,每年农历三月初三,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。因此,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,被人们称为“鬼节”。一般到了“鬼节”前夕,人们都会到庙里烧香磕头,祈求神灵菩萨保佑。人间浓烈的香火,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。一天晚上,观音托梦赠草给一个老奶奶,说采摘青蒿,磨面做粑粑吃,就能够顺利度过“鬼节”关。所以到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,长江以南一带汉族都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。
鬼节的来历有什么故事
一、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:“有目连僧者,法力宏大。其母堕落饿鬼道中,食物入口,即化为烈焰,饥苦太甚。目连无法解救母厄,于是求教于佛,为说盂兰盆经,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。”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,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,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,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,菜饭却被饿鬼夺走。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,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,授予其盂兰盆经。按照指示,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。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。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,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“盂兰盆会”,即我们现在所说的“鬼节”。
二、“鬼节”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。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,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虽然祭祀方式简单,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。因为血脉的召唤,感情的延伸,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,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。即使年代不同了,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,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。
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是什么
1、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,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,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。民间有阳间过元霄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。据说,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,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,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,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。因此,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、参佛、净墓、回顾、赏花、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。 2、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:“有目莲僧者,法力宏大。其母堕落饿鬼道中,食物入口,即化为烈焰,饥苦太甚。目莲无法解救母厄,于是求教于佛,为说盂兰盆经,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。”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,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,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,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,菜饭却被饿鬼夺走。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,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,授予其盂兰盆经。按照指示,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。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。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,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“盂兰盆会”,即我们现在所说的“鬼节”。
鬼节的传说是什么
我国一些地方将三月三、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寒衣节四个节日,合称为“四大鬼节”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,夜晚,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,来吓走鬼、驱鬼。相传,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,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,获得短期的游荡,享受人间血食,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,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,既不嫁娶,也不搬家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,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“鬼节”。佛教中称为“盂兰节”,相传到了这一天,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“鬼门关”,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,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。因此,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,烧冥钱元宝、纸衣蜡烛,放河灯,做法事,以祈求祖宗保佑,消灾增福,或超度亡魂,化解怨气。
鬼节的来历 鬼节是怎么由来的
导读:鬼节是万鬼出没的日子,因此是一个有着诸多禁忌的节日,我们看多了关于鬼节的注意事项,却从没了解过鬼节的来历,这怎么行呢?接下来和我一起去瞧瞧鬼节是怎么由来的吧。
鬼节源于释迦穆尼佛的大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:“有目连僧者,法力宏大。其母堕落饿鬼道中,食品入口,即化为炎火,饥苦太甚。目连无法解救母厄,于是求教于佛,为说盂兰盆经,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。”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,终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,发现她正受一群饿鬼的折磨,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,菜饭却被饿鬼夺走。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,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,授予其盂兰盆经。按照指示,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,使其受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品。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,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“盂兰盆会”,即大家现在所说的“鬼节”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,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。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,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、大米;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。过了中午,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、全羊、鸡、鸭、鹅及各式发糕、果品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。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、红、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,上书“盂兰盛会”、“甘露门开”等字样。仪式是在一阵庄重厉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。紧接着,法师敲响引钟,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,然后施食,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,反复三次,这种仪式叫“放焰口”。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:“道场普渡妥幽魂,原有盂兰古意存。却怪红笺贴门首,肉山酒海庆中元。”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。
相传,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,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中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,获得短期的游荡,享受人间血食。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,这个月人们以为是不吉的月份,既不嫁娶、也不搬家。 鬼节介绍 鬼节,顾名思义,与鬼有关的节日、祭祀鬼的节日。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,对生命的一种延伸。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,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。鬼节有中西之分,在中国有很多鬼节,分别有七月半,清明节,三月三,十月初一等。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,但最着名的是万圣节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。 中国鬼节三月三:江淮、江南一带,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,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,夜晚,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,来吓走鬼、驱鬼。 鬼节为什么不能戴红绳 红绳虽有辟邪驱鬼的作用,但相对来说,戴红绳也使你与阴界有所相交。平时戴红绳能起到驱鬼作用,但你在鬼节戴的话,就犹如黑夜中那唯一亮着的一盏灯一样耀眼了,红绳能起的作用也就很勉强了,所以在鬼节不可以戴红绳。
七月鬼节的由来
七月十四将至,在梧州;农历7月14日被叫做“鬼节”,传说,这天鬼门关会大开,亡魂返回阳间趁墟揾食。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,也供奉周围游荡的无主孤魂、无坟野鬼,送东西给它们吃,拿钱给它们用,让它们过一个“鬼的狂欢节”,然后高兴、顺利地回归地府,各安其位。为鬼魂也设置一个节日,可见古人用心良苦,泽及孤骨。
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,“七月半”源于民间世俗、道教、佛教三种文化,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,影响地域广泛。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,道教强调孝道;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“普渡”。后期的“七月半”习俗,可以说是世俗、道教与佛教的融合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,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,并且逐渐将“中元”固定为节名。
“中元节”形成之前,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。佛教中的七月,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,而非“鬼节”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“鬼节”呢?盂兰盆,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,原意为“救倒悬”,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。
“鬼节“的来历
相传,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,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,获得短期的游荡,享受人间血食,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,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,既不嫁娶,也不搬家.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/十五日为盂兰节,又称中元节、七月半或鬼节,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,还准备一些菜肴、酒、饭、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. 农历7月14/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-----鬼节,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,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。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。据说,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,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,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,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。因此,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、参佛、净墓、回顾、赏花、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。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:“有目连僧者,法力宏大。其母堕落饿鬼道中,食物入口,即化为烈焰,饥苦太甚。目连无法解救母厄,于是求教于佛,为说盂兰盆经,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。”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,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,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,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,菜饭却被饿鬼夺走。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,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,授予其盂兰盆经。按照指示,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。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。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,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“盂兰盆会”,即我们现在所说的“鬼节”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,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。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"地狱"鬼魂的地藏王菩萨,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、大米。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。过了中午,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、全羊、鸡、鸭、鹅及各式发糕、果品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。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、红、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,上书"盂兰盛会"、"甘露门开"等字样。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。紧接着,法师敲响引钟,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。然后施食,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,反复三次。这种仪式叫"放焰口"。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:“道场普渡妥幽魂,原有盂兰古意存。却怪红笺贴门首,肉山酒海庆中元。”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。 由此可见,“鬼节”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。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,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虽然祭祀方式简单,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。因为血脉的召唤,感情的延伸,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,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。即使年代不同了,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,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。但“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,因为,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,从朦胧到清晰,从思念到恐惧,从恐惧到坦然,想念过去人的时候,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、内容、方式和活的追求。” 七月十四/十五,鬼门关大开之日。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,还是捧雏菊寄哀思,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,或者是放河灯,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,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,是人灵性的自发,是感情的延伸,是最基本的信仰。而且同时“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,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,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。因为,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,到时候,你可以自豪地说,在人间是好汉,在阴间也要做鬼雄!”
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
鬼节”源自佛教“盂兰盆会”。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,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,于是“盂兰盆会”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,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,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,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:鬼节中元节。到后来,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,形成独特的文化,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,如地狱、判官、黑白无常、孟婆等。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、节日和鬼故事里。
鬼节的来历鬼节的由来
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,又叫鬼节或盂兰节。中元节源自道教,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鬼节。传说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之母因生前不行善,死后在地狱受苦。目连为救母到如来处倒悬求佛救度,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,备百味饮食,供养十方僧众,这样可使母解脱,佛教据此兴起孟兰盆会,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鬼节。“鬼节”,俗称“七月半”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,故有七月初接祖,七月半送祖习俗。送祖时,纸钱冥财烧得很多,以便“祖先享用”。同时,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,祭祀时焚烧,称“烧包”。年内过世者烧新包,多大操大办,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。鬼节的习俗1、放河灯。河灯也叫“荷花灯”,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放河灯的目的,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放河灯,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。2、烧街衣。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。一踏入农历七月,人们都会于入黑后,带备香烛、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、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。人们“烧街衣”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,有食物裹腹。3、做茄饼。民间认为,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。每到中元节这天,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,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,和上面粉,用油煎炸。